武汉——中国网球之城
武汉网球公开赛于2014年开启,是亚洲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之一,其占地31.6万平米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是赛事进行的主场地,其中一座5层的15000坐席中央球场是闻名中外的“旋风球场”。
作为全球仅五场的超五巡回赛,武网实谓汇集了世界排名前三十的顶尖女子网球选手夺魁激战,同时更吸引福布斯等主流外媒的争相点评。毫无疑问,武网以多角度的向大众传递自己身为WTA顶尖赛事之一的讯号。
因此,大到观众媒体的视听饕餮,小到每位球员的衣食住行,武网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服务”。诚然,一个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个责任部门工作的成功运转,就像生态的持续平衡离不开每一项系统的正常新陈代谢,每一份工作的尽善尽美支持着比赛的进行。今年的武网就拥有800余名志愿者团队,而在其中,不乏武汉体育学院学子的身影。
体验——精彩从观赛延伸到工作
来自2015级新闻学专业的黄忆华便以媒体中心助理的身份志愿服务了10天。这10天里她耳闻了清晨5点半时武体的鸟鸣,阅历了志愿者专车上百态的倦姿,但最难忘记每位志愿者上岗后的抖擞精神。
“叠报纸是每名志愿者的‘起床工作’,上千份的报纸要在两个小时内叠完,这可不止关乎手速。”
而她作为在媒体服务台为中外媒体提供物资的“杠把子”,每天都要负责媒体物资的发放和清点,力求为媒体记者提供最完备的服务,虽然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很长,身体很疲惫,但是在这些天接触到媒体们的一张张善意的笑脸,让从事新闻专业的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除了志愿者的加盟,另一位以“合作伙伴”之名入驻武网的回云鹏拥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历。他是2015级播音专业的学生,因出色的专业特长被推荐加入了武网赛场的中英文宣告团队,从介绍运动员的个人信息到对赛事情况的全方位播报,他在这场国际赛事中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让世界听见了自己的声音。
赛事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的水准,即使再风平浪静的场面也不能令播报员松懈丝毫。回云鹏就曾遇见球员紧急退赛与叫停比赛的情况,而他第一秒的反应便是调动全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以清晰与简明的方式让场内人员了解事件。
“这份工作让我了解了现场宣告运营流程,这次经历会让我在专业发展的方向成熟更多。”
而对于网球忠实粉来说,来现场为女神们应援远比看直播更吸引人。武网的惊艳之处就在于场上碧眸嘉人的次次跳跃和声声娇哧
露天球场让阳光照耀着球员们飘动的发丝与裙摆,可惜天公不作美,当九天的赛事进行到一半时,台风暹芭带来了持续阴雨天,专程为普利斯科娃来现场观赛的大三学生万铭亨也因此没能亲睹女神芳颜。
但大威廉姆斯的“卫冕之战”依旧点燃了他的网球魂,尽管没能见证大威成功卫冕,观赛的刺激体验仍是无与伦比的。
“让每一个平凡的大众都能享受
从场馆的毫厘建起到如今科维托娃在中央球场亲吻奖杯,武汉网球公开赛已经走过了三年的风雨历练。从李娜法网夺魁的那一刻起,武网的生命之泉就不断暗涌澎湃。在这三年里,从宣传到带动志愿者工作,“武汉伢”李娜都亲自上阵助力武网,总让世界期待着下一个武网到底有多精彩。
不同的是,今年的武网除了竞赛水平的高大上,还刷新了更为绮丽的志愿者风景线,从高校输送而来的志愿者兢兢业业,用无可比拟的热情诠释着本职工作的真谛。负责赛事媒体方向的指导Eleanor毫不吝啬自己对于志愿者们的赞扬:“All of you make the system work! Thank you! ”
高校联合的道路优于纸上谈兵,在这个环节里,武网与高校学生是相互补给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武网里近距离体验武网的赛事运营、感受网球赛事的魅力,同时武网也可以通过和学校构建联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与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
但联合的优势能否扩大,却依旧值得思考。“上座率不高的问题一直不易解决,或许票源在高校联合的过程中得到合理分配会是个解决办法。”回云鹏这样思考到。
网球在中国的影响力还在逐渐提升,要让一个没有历史基础国际性赛事永久镶嵌入中国体育文化篇章,绝非一日之功。网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与武汉的追求创新配合相得益彰,然而新时代的网球运动需要为群众基础多下考虑,在号称“大学城”的都市武汉,就像李娜在宣传片里说的,“让每一个平凡的大众都能接触网球,享受网球,这才是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初衷。”
也许,当更多的人爱上网球,武汉的网球生涯才真正精彩。
撰稿:杨雪媚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校团委青年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