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on 2,Departure:
汉阳区动物园路60号
近期,一部《疯狂动物城 / Zootopia》凭借其全程无尿点的剧情、戳中萌点的许多人型化的动物乃至狐兔CP等吸睛之处迅速霸占了每个人的社交动态与朋友圈。电影当中,动物的拟人化、鲜明的特性乃至举止言谈无不映射出现实社会的现状,向孩子和成人传达出一个强而有力的积极信息——和平造就伟大。
在武汉汉阳区的墨水湖畔,坐落着一个“钢铁Zootopia”,囚笼之外是动物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枷锁束缚住它们渴求自由的沉重步伐,而肌肤承受的痛楚是穿过肉体的标签对它们命运的主宰。
可能你没来过,这里是武汉动物园。
▲ 依稀记得在儿时,父母总会把“带你去动物园玩”挂在嘴边。对孩子来说,那些只能在书本、电视上看到的动物此刻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想必是件新奇有趣的事情。年幼无知,他们也不会意识到,为什么铁栏后面的动物只在不停徘徊,而不是所想象中那样自由且肆意地奔跑。
▲ “森林之王”闭着眼睛静坐在笼里,它仿佛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与兽性,变得懒散与安静。而栏杆外示意人们“动物伤人 请勿靠近”的刺眼黄色警示牌,在此刻静止的画面里显得格外讽刺。
▲ 在举起相机那一刻时,它就这么一动不动地望着镜头,没有任何闪躲。在它周围没有同伴,孑然一身。不知那空洞的眼神是在冷静地面对镜头,还是在无助地随意供人观赏。
▲ 鹦鹉与浣熊在一旁待命,它们随时会被工作人员拿起来以供游客付费拍照,拍照结束时它们会得到食物奖励,然后再被关进笼子里,戴上脚铐。如果它像人一样有所感受,这大概就是“枯燥”吧。
▲ 在“请勿逗打动物,请勿投喂杂物”的呼吁下,地上是满目苍夷的食物与垃圾。
▲ 对标语视若罔闻的人们,纷纷将水果、菜叶等等食物送进动物的嘴里。走几步路亦能看到有人在此提着一大袋的菜叶吆喝着“三元一把,喂动物”。
▲ 令人讶异的是在这个动物园里频繁遇到两个不同物种的动物和平地共处一室。来往游客都被这新奇的一幕吸引驻足,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 在富营养化的墨水湖里,三四只鸳鸯将头埋在水里。
▲ 绿色的序号标签被紧紧地被固定在长颈鹿的耳朵上。
大部分动物身上镶嵌着仅属于自己的标签——序号。肉体承受着标签带来的疼痛,它们的命运在被打上标签的那一刻就已被决定,落入被束缚的宿命。
在《疯狂动物城》里,它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狐狸不都是狡猾的骗子,兔子不意味着弱懦胆小,狮子不就是凶残的统治者……偏见与标签所带来的宿命论在电影中被统统打破。但这些在真实的人类社会易寻踪迹:种族主义,阶层分明,性别歧视等。这层层的影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呢?
▲ 羊驼将头深入石头间隙中,仿佛在找寻什么,而锋利的钉子若无其事地伫立在石块上,在阻挡羊驼追寻自由的同时,冰冷地嘲弄着它们的无力懦弱。
▲ 孔雀站在屋顶断断续续地“仰天长啸”,没有人知道它在想什么。
19世纪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武钢作为第一批兴建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支撑着当时中国的腾飞发展。武汉这座城市,似乎就因此打下“钢铁”这个烙印。
可是这个工业化最基础的行业,渐渐地与追求现代化的社会需要脱节。曾经中外闻名的“汉阳造”已成历史,武钢正进行大规模减员分流,这些具有武汉印记的时代产物,逐一被淘汰。
而翻开武汉动物园的历史,这个“钢铁Zootopia”,你会发现它昔日的辉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市政府对它的筹建、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它更被写入武汉市“六五”计划。如今它的凋敝,很久没翻新的指示牌,生满铁锈的护栏,很难让人联想到它曾受政府的重视。
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会有动物园,起着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大多数动物园与武汉动物园的历史轨迹相似,为了满足人民百姓的休闲娱乐需求,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公益事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建。进入21世纪后,这批动物园要么拆迁,要么再建新址,剩下的缺乏政府大力投资,也没走向商业化道路,设施日渐老化,也许能够吸引百姓的是其相对低廉的门票。
行走在动物园里,我们不禁疑惑:本应属于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却出现在了人类的城市的动物园里,动物园是否囚禁了野生动物的自由?的确,这些动物是付出了很大牺牲,然而这种牺牲是无奈——它们的故土在人类社会的日益扩张中支离破碎,它们在野外的同类有的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有的已经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也许,动物园就成为了野生动物留存血脉的避难所。
售票时间:8:00 - 17:00
闭园时间:20:00
票价:20元/人(凭有效优惠证件有优惠)